跳到主要內容區

陳信雄老師專訪影片

【水下文物多而豐 臺灣歷史有新證——陳信雄】

「感謝人社中心及戴華主任的支持,讓我可以很積極、很盡情地做。」

臺灣處於亞洲大陸東方海洋遠處,長久停滯於史前文明,直到發展成為全球航海的重要基地,才迅速發展。然則何時轉換處境,從史前進入歷史時期,歷來聚訟紛紜。

成大歷史學系教授陳信雄探索這個議題,認為可以從出土出水文物著手,得到人社中心的認同,加入人社中心創始團隊,透過不一樣的探討模式,獲致豐富的研究成果。

海峽裡的外來陶瓷

陳信雄教授因其在海洋史方面的學術專業,退休前夕受到文學院院長兼人社中心籌備處主任的陳昌明邀請,希望他成為中心創始團隊的一員。最終,陳信雄教授退休後基於找到新的專題研究機會,加上人社中心首任主任戴華力邀,而進入團隊,開啟為期兩年的臺灣海峽水下文物研究。

一開始提出與臺灣海洋發展相關的議題,即是以沉沒於臺灣海峽的文物來探索臺灣及澎湖的早期歷史。「從事水下文物研究有很多種方式,」陳信雄教授舉例,「很多人是潛水下去找東西、找船隻。」他則選擇從臺灣西海岸的漁村與漁港去調查,「一個一個聚落去探索、訪問、調查,尋覓漁民從海裡面找出來的文物。」帶著一位助手、租了一輛車,一次又一次地走訪,經過兩年,前後三十次田野調查,在十數個村落中,找到臺灣海峽出水的古代陶瓷二百四十件。

陳信雄教授以這些文物為基礎,探索古代臺灣海峽船隻活動的歷史。「這個工作讓我可以在有計畫的時間裡面,瞭解到臺灣海峽文物存在的狀況。其實這個議題我在一、二十年前就有注意到,但都只是偶爾做一次田野調查;因為人社中心,我才能在兩年間一次又一次從事調查,深入這個議題。」

以陶瓷史學,用之於臺灣史研究,獲致了不同於其學者的臺灣史見解。一千一百年前(晚唐),便有中國船出沒臺澎海域,一步一步地接近臺澎,引進先進文明,使臺澎脫離史前時代,進歷史時期。

人社的承先啟後

「人社中心接納我的計畫,並提供相關條件,所以我幾乎一兩個禮拜就出去一次,租車一個村落一個村落地跑。」陳信雄教授特別感謝人社中心及當時的主任戴華的支持,讓他得以積極、盡情地做研究。「人文社會科學中心所涵蓋的範圍是很寬廣的。每個學校可以按照自己所擁有的人才和理念找尋自己的目標,可塑性非常大。」

「就成大而言,海洋史是一個值得追尋的對象,可以探討的東西很多。像我做的水下考古,是可以延續下去的。而且可以延續到東沙島、蘭嶼島等地,甚至跟海外的琉球群島及東南亞國家聯繫和合作,這對了解很多不為人所知的臺灣歷史有它特別的功能。」陳信雄教授補充,「以琉球為例,其發展與臺灣密切相關。十四到十六世紀,當地曾建立琉球王國,然而十六世紀琉球沒落之後,臺灣便發展起來,這當中有很多切不斷的關聯性,值得深究細探。」

「以歷史研究者的立場,我覺得成大人社中心在歷史研究方面是應該要努力並且可以有所作為的。」陳信雄教授特別強調在海洋活動及文化方面,歷史系有相關人才,甚至可以從校外尋覓適合人選,「人社中心曾經跟廈門大學及海洋大學合作,並定期召開學術研討會,這些如果發展得好就是非常好的一個模式。」

至於社會實踐層面,「跟社群或人民的關係,具體而言,人社中心可以跟某些單位合作,例如:成大博物館。」陳信雄教授認為,「透過合作,提供特定意義的專題特展,建立多重的導覽功能,教育學生、市民,以及外來參觀者,進入社區、參與社會。」



(詳盡完整全文收錄於 成大人文社會科學中心,《微光成炬》)                                  瀏覽次數: web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