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陳政宏老師專訪影片

【工學院裡的史料寶庫 建立臺灣漁船檔案室——陳政宏】

「人社中心應該扮演整合更大團隊的角色。」

臺灣四面環海,從古至今島上的發展與海洋產業息息相關;其中,造船業的發展更深切反映了當地社會的對外關係與產業變遷。由成大系統及船舶機電工程學系副教授陳政宏所領導的研究團隊,以臺灣近代造船及相關海洋產業歷史為主軸,針對臺南安平與高雄旗津等地相關產業變遷進行探查與史料蒐集,期望藉此探討產業政策與實際發展的關係,同時為在地造船產業建立檔案資料庫,提供國內外學者研究船舶與港口城市社區發展及相關文化的材料。

寶船啟航

從捕魚小船到航空母艦、從大航海時代到黑船來航,船隻作為千百年來水上移動的首要工具,在人類歷史與社會文化中留下許多無法磨滅的深刻印記。二十年前,時任助理教授的陳政宏在系上聽了一場有關鄭和下西洋的演講,當中關於寶船的討論引起他的興趣,從而開始思考:「現代造船工程學的知識、方法和工具,是否可能對研究寶船有所幫助?」因緣際會之下,他與陳信雄教授等多位歷史學系教授組成團隊,展開以鄭和下西洋為核心的跨領域研究活動。「臺灣作為一個海洋國家,過去的海洋歷史相當豐富,除了鄭和以外還有很多其它的東西可以研究。」他表示,「我們就把相同的方法跟團隊轉移過來,繼續做其它跟臺灣比較直接相關的研究課題。」

臺灣海洋產業史

陳政宏教授以近現代造船產業歷史與週邊相關海洋產業史為主軸,與其他教授們以地理空間或更早期的港灣市鎮發展研究有所區隔卻又能相互連接。

藉由史料查閱與有關單位協助,陳政宏教授與團隊快速地建立了對於臺灣南部早期造船廠發展的初步認知。另外,旗津地區因二次世界大戰後民間造船業蓬勃發展,船廠眾多且變化快速,船廠間倒閉、接手或合併,歷經世代演變而有些複雜;然而,之前只有一位旗津區區長做過相關研究,多數資料仍閒置在造船公會的辦公室中無人聞問、遑論整理。因此由高海科大的師長們與學生一同進行相關田野調查,在資料蒐集近乎完成後,陳政宏教授另外著手了一件事——資料保存。

臺灣船舶歷史檔案資料庫建立

系統系內的漁船及船舶機械研究中心,是成大早期與農委會合設的準校級研究單位。由於漁業署資助,加上對漁船實務和理論了解甚深的黃正清教授領導,研究中心累積了大量資料;除了各式漁船和當時的研究材料外,更有許多早期其他單位的東西。豐富的檔案史料都只是靜靜躺在研究中心內。

建立檔案室成為陳政宏教授在人社中心執行的計畫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工作。適逢他開始進入成大博物館服務,「我在博物館中見習到一些關於檔案怎麼處理的技術,所以那時請了歷史系、海事所跟我們自己系上的工讀生一起來幫忙,先去博物館學習簡易的紙質類文物處理方式跟檔案盒製作。」資訊方面則進行檔案編目,使用軟體建立資料庫方便查閱。利用人社中心的補助購買防潮櫃,慢慢將東西整理好並建立資料庫,「現在檔案就放在系統系四樓的圖書室裡面,跟漁船或是船舶相關的專業資料放在一起。」

除了漁船研究中心累積的資料,他也和團隊主動蒐集一小批高雄港務局準備要銷毀的檔案。

從人社科學邁向跨域發展

「人社中心成立超過十二年,和當初剛成立的時空背景有點不一樣。不論在校內或校外,關於人社領域的討論越來越多,加上成大校內生態改變,我們做的事情只是個開頭。」陳政宏教授期許,「除了當年所希望的促進人社跨領域交流與整合性發展,人社中心同時能主動多扮演橋樑的角色,協助大家溝通,超越原本個別領域的想像,以較大的格局整合、創造出新的研究課題。」

(詳盡完整全文收錄於 成大人文社會科學中心,《微光成炬》)                                                           瀏覽次數: web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