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江寶釵老師專訪影片

【海洋臺灣跨域整合 打造文化、文學大南方──江寶釵】

「文化、文學大南方,也許我們可以思考基地在成大的可能性。」

2009年江寶釵教授在時任成大人社中心戴華主任邀請下,參與成大人社中心「臺灣海洋文化」研究,提出「臺灣濱海地域社會調查、研究──奠基於文學、民俗與圖像的比較觀點」計畫。以海洋為核心概念,跨領域整合中國文學、外國文學、臺灣文學教師群,幾乎所有團隊夥伴後來都能在這個計畫的基礎上,向外開展,在各自的研究領域展現豐富的內容與耀眼成果。

海洋經驗:開啟對話空間

臺灣地處南北交通咽喉,聯繫大陸與海洋,是國際海上活動中繼站。江教授提到,以鄭成功登陸臺灣向前推展到荷蘭時代,向後則可延伸到當代,臺灣的歷史發展過程與海洋息息相關,可以說整個「文化、文學大南方的基礎就是海洋」。

「海洋的概念其實很有意思,我們常講高山族但好像沒有海洋族,但其實阿美族、排灣族或最近很夯的斯卡羅人跟海洋的關係非常密切。」江教授從文學、民俗與圖像的比較觀點提出「臺灣濱海地域社會調查、研究」計畫,思考的範疇包括濱海地域社會的女性與女神形象、海盜與英雄信仰、日本黑潮文化圈論述對臺灣的想像等議題,嘗試從海洋的角度理解臺灣作為一座島嶼,如何在文學、歷史與民俗方面,與中國、日本、西方世界互動,於從而更了解自身處境的同時,開啟與其他海洋國家對話空間。

跨校、跨領域:創造對話機會

「海洋不只是漢人移墾民族的海洋,更是原住民族的海洋」。江寶釵教授參與成大人社中心研究計畫時期,曾辦理「地方思維跨國界原住民文學工作坊」,2009年到2010年期間,成大人社中心也曾邀請李豐楙教授演講「濱海地區文學與文化調查」、原住民作家夏曼˙藍波安教授演講「追浪的男人」、李政諦教授演講「臺灣海洋政策典範的轉移」、廖鴻基教授演講 「海島與海洋」、「海洋文學探索」、吳大昕教授演講「16-18世紀的東亞海域」,以及探索作家羊子喬、陳黎、吳明益教授的「海洋與地誌書寫」等與海洋相關的學術活動。不僅開展了文學的跨領域探索,成大人社中心98年度「臺灣海洋文化」研究計畫從各個專業領域探究海洋,主題包含:復原臺灣船研究、海灘廢棄物監測及其社會文化分析、從臺灣海峽水下文物追尋臺灣海洋史等共有5個計畫。

邊境穿越:區塊性創新思考

跨領域知識整合攸關如何產生連結?「我一直認為,我們本土語言、文學、文化教育比較晚,對自己的土地與周邊住民的理解相對匱乏」,江教授認為,現有知識太破碎,應更脈絡化、系統化的去產生連結,提議「用區塊性思考,以濱海公路的想法做邊境穿越」,讓文化、科技合作更具連貫性。「有沒有可能,用區塊鏈去思考以東石這樣的濱海區域去穿越,穿越臺南到達高雄」,而成大的位置剛好就在其中,所以「文學、文化大南方的基地很可能就在成大」。

個性坦率、真誠的江教授表示,區域很難整合,學術圈甚至有些像黑冠麻鷺生態圈,有領域性、排他性。呼籲南臺灣學術圈要有「文化、文學國境想像」,整合大家的資源才有機會突破既定的位置與框架,更期待成大人社中心未來可以統合有南臺灣熱情的人文學者,攜手打造「文化、文學大南方」。

(詳盡完整全文收錄於 成大人文社會科學中心,《微光成炬》)                                        瀏覽次數: web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