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謝仕淵老師專訪影片

【他者映照於自身 以實踐影響生命的人文社會價值──謝仕淵】

「人社的臺灣學的行動,其實是具體的社會力,在改變一個十幾二十歲的生命對議題的理解,鼓起對議題探索的勇氣。」

從臺灣遷徙的歷史走到現代公民之路

臺灣學計畫從108年度開始,每年聚焦在一個核心議題上。108年度的「遷徙、跨界與多元故鄉」,謝仕淵教授認為這是「臺灣一個永恆的議題。」他表示,從長時間的歷史尺度來看,臺灣似乎有非常高比例的人有著遷徙的經驗,他們主動或被動(迫)的移出、移入、內部流動。他們跟原鄉的關係、以及在新的土地上,如何建立安身立命的基礎,如何安頓對於故鄉與新鄉的適應乃至認同,都是臺灣社會很典型的議題。謝仕淵教授與團隊持續關注包括:海外臺灣人、琉僑、外省人、客家人的遷徙、「離島」人、新移民、移工、原住民族與土地正義、災難遷徙、戰爭難民、在臺港生港人等遷徙者,思考以往與現在的跨界流動的定義與意義。

109年度「沒有歷史的人」的議題,謝仕淵教授說:「為什麼社會上有些議題會被淹沒?為什麼有些人的歷史會被忽略、不被看見?這些都不能單純用「時代變遷使然」作為理由,「沒有歷史」的背後隱藏的複雜原因,要被重新梳理。」這項提問讓臺灣學不僅是關注當下的「臺灣」,而是能照見之前學術所忽略的「沒有歷史的人、事」。

從對臺灣的關注,延伸到對全球公民議題的關心,110年度主要探討「成為現代公民之路」。謝仕淵教授認為,「當下世界給我們的命題,不見得只關切臺灣的公民議題,也會關心全球脈絡下的議題,我們在多元的取徑中回應『公民是什麼』。

跨領域與國際化的人社行動

「『從臺灣學三個架構,到怎麼產生一個持續的影響力。』這是一個系統,系統包含所有的產出,如何堆疊在人社露出的平臺,讓它成為比較好的擴展的系統,回應不同的分眾的使用者。」謝仕淵教授帶領的臺灣學,希望能夠建立一個系統,讓議題可以透過不同方式,進行社會溝通,才能產生所預期的影響力。

成大人文沙龍針對臺灣學三個子題,持續舉辦不同演講,致力邀請深入議題的研究者或「行動者」現身說法。這些演講會作為臺灣學的成果,以「臺灣學」專屬網頁為平臺,經整理後公開,供研究者、民眾閱覽,經營臺灣學計畫線上使用者,讓議題的效益最大化。同時,臺灣學建立跨國學術網絡,以三個核心議題各自舉辦了三場國際研討會。研討會關心臺灣人歷史上遷徙的複雜情感與認同流動,同時也聚焦在亞洲人權爭議事件,探討近代國家治理與身體現代性,解析國家機器暴力下的身體經驗和精神樣態。

從論述層面走進社會的人社價值

謝仕淵教授認為:「議題經營的架構,是經由一個持續性的行動,而對社會持續產生擾動,從學校開始再擴展出去。在形式而言從演講,到可協作的層面。協作不僅僅是進入議題,而是有能力利用工具對議題進行挖掘與前進。」他認為倡導一個議題,若只透過平面的資訊傳達,無法有效將議題帶到社會當中,也無法與議題倡議者產生連結。演講是其中一種方式,但也要思考行動的可實踐性。「因應不同的分眾,規畫有具體影響的活動,應該除了演講、工作坊以外,帶一些課程,讓學生有時間在議題中有一些探索。」

人社作為與社會共同協作的平臺

談及對人社中心的未來期許,謝仕淵教授承接他對人社定位的看法。人社最大的特點是不受學科的知識框架限制,「不見得只有特定一種學科的方法,考慮跨學科整合性盤整社會問題,並找到社會介入的方法。人社倡議的議題能夠跟各個學系合作,由人社組織議題本身的架構,作為跟社會回應的一個平臺。」

(詳盡完整全文收錄於 成大人文社會科學中心,《微光成炬》)                                         瀏覽次數: web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