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黃百川老師專訪影片

【職能治療以人本出發 跨域落實場域真實需求──黃百川】

「透過人社中心,讓我認識不同領域的老師,後來也才能夠有這些機會,可以進到不同場域,進行人文社會科學很落地的實際實作。」

瑞智社區指引手冊(2016)顯示,失智友善社區顧名思義為「對失智者友善的社區」,其目的為消除失智者的污名標籤,提升社區的知識與能力,支持失智者的日常生活。成大職能治療系的黃百川教授說,「對老人家來說,他們如何抵抗退化速度,當中很重要的因素,是必須讓他持續跟社區跟人群保持接觸。」他認為,以人為本的第一步是從建立人際互動出發,「如果長輩們來到日照中心之後,活動一直被限制在中心的場域當中,阻斷中心裡面跟外面真實世界的連結,對長輩們的照護效果並沒有非常理想。」

人本:永續失智友善社區發展,建立全人照護守護圈

屏東竹田樂齡計畫案是希望可以設計以「人」為本的照護機制、尊重當地生活與文化的原則,達到「全人照護」的願景,建立西勢村成為失智友善社區的模範社區。「這些長輩們的認知能力上,都有一定程度的退化,所以如果我們讓老人家們自由走動的同時,面臨到的問題是他們很容易迷路,而當他忘記現在在哪,甚至是忘記上一刻在做些什麼,潛在的危險性就必須非常小心的處理。」為達到全人照護的理想,黃百川教授與計畫團隊投注了非常多心力,從串連友善居民及商家,支持社區長者與失智者的在地生活參與,到活絡客家文物館,結合健康促進活動,增加民眾健康識能與活動參與度等,目的就是希望以人本出發,建構開放式失智照護社區模式,讓長者及失智者在社區中獲得支持,提供安全自在地行動、生活與學習的社會參與機制。

場域實踐:以厚實理論知識為背景,回饋社區正向影響力

「印象很深刻的一件事,是看到學生在場域當中實踐書本上的知識。」執行竹田計畫案時,在跨領域研究之外,更重要的是社區場域的實踐,「例如學生會依照專業知識為當地的爺爺奶奶設計活動,可能是從認知功能切入進行拼圖、畫圖等等活動設計;但設計完成之後,把這些東西實際帶進社區,會遇到一些非常實際的問題,比方說長輩們反應因為不會畫畫,所以不能參與等等,這時同學們的思考可能就會卡住,因為課本上面的理論有說要考量這因素,但學生未必有感。」黃百川教授樂見學生們在場域遇見的所有問題,並陪伴他們一起處理和面對,透過與實際個案的接觸,反思自己在大學端課堂中的所思所學,「學生要實際碰壁了,自己提出問題,腦海裡才會有一個具體的想像畫面;觀察這種現場實作,也會有助於我們知道學生的學習狀態,對課程調整以進一步補強。」

藍圖:場域實作帶動學術研究,共好人社科學未來願景

「人社中心在社區場域面做了很多事情,當我聽見不同老師的分享之後,可以跟我自己的專業做一些連結,同時再發想一些不同的課程,而這些都很適合把同學一起帶進去。」從人社中心的場域經驗出發,試著改良課程,調整後帶同學再進到實際場域,更讓其他的系上老師們看見改變,產生好的正向循環與啟發,「老師們看見之後會思考,我們可不可以把這麼好的東西延續下去,甚至開始想像自己的課可以怎麼做,也會影響他們開始透過人社中心一起進行不同的計畫,並接觸更多跨領域的老師,而我覺得這是人社中心做到的重要成果。」

(詳盡完整全文收錄於 成大人文社會科學中心,《微光成炬》)                                                                      瀏覽次數: web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