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楊永年老師專訪影片

【來自人文社會的環境正義 起身行動的關懷者──楊永年】

「人社:人文社會,要跟實踐、實務,跟真正社會的脈動做連結。」

有關環境治理、環境污染的議題,一向給人印象都是與理工科系相關,而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可以如何參與這些議題呢?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系楊永年教授,致力於環境政策與治理、救災體系、組織發展和組織行為等方面研究,2009年他以公共行政領域專業進入人社中心,2006年時開始進行環境治理相關研究計畫。

監察:環境保育的一部分

中石化環境污染可追溯至日本統治時期,中石化安順廠設立於1942年,生產有毒物質,後國民黨來臺,安順廠仍持續運作。按照楊永年教授研究團隊所整理出來的中石化安順廠案時序來看,政府發現土地與水源遭受到污染不是近期的事。但真正讓議題發酵並引起社會關注,是2002年成大環醫所李俊璋教授無意中發現安順廠附近的鹿耳里、顯宮市場,甚至鹽田那一帶的居民,血液裡的戴奧辛濃度超過警告水平的一倍,大約同時間環保人士黃煥彰開始調查與瞭解污染場址造成居民的受害程度。

2005年經濟部宣佈提供5年13億的人道補償,這筆補償牽涉了三個層面,分別是環境(環保局)、健康(衛生局)與社會照顧(社會局),並由臺南市政府從三個管道進來協助、輔導社區。而楊永年教授團隊在過程中媒介政府、與居民溝通,以及思考評估政府不同機關有沒有作出協調。

去污名化與跨國合作

「時任人社中心的戴華主任(首任人社主任)也認為這個議題很重要,因此人社中心在這議題研究過程中提供了很多協助與經費,也辦理了成大跟日本的交流、合作。具體合作項目包括共同研討會,共同前往日本水俣市考察,與日本雙邊合作持續了3-5年。」當時成大社科院陳振宇院長支持與帶領下,讓楊永年教授、當時的永續環境研究中心巢志成副主任(後任東海大海副校長然後退休)、法律系王毓正老師等來自不同領域的學者,一同前往日本水俣市考察,並訪問當地市政府與熊本學園大學水俣學研究中心,討論日本四大公害病之一--「水俣病」。水俣市曾經因企業將含汞的廢棄水排放到大海,致水俣市四分之一人口受害,許多居民因此終身殘疾,需要特別照護(因此也成立了水俣病照護中心),「水俣病」算是對水俣市的一種污名化。楊永年教授團隊認為安南區因為中石化安順廠污染問題,也與水俣市面臨同樣的困境。

社區概念在社區扎根才能發芽

除了監察政府機關外,楊永年教授認為自己與團隊同時在推動社區發展。「從社區發展的角度能夠幫助他們,也協助社會局進行社會關懷的活動,如年節時送粽子(針對污染公害受害較深者),同時我們也會用不同方式持續關心他們。」他認為,學術機構的角色很靈活,既可以與社區溝通,也能夠與公家機關協調。他與他的研究團隊在政府舉辦的居民說明會上,發現與居民的溝通情形不是非常有效。於是他們分別和環保局、社會局合作,在永續環境研究中心的協助下,設立專責與居民溝通的專責人員,協助居民與環保局溝通。

楊永年教授認為自己中石化安順廠的研究計畫屬於「行動研究,從行動過程中發現問題,再嘗試各種解決辦法。」,楊永年教授在中石化安順廠環境污染研究過程中,連同當地生態保育專家、社會局,為居民舉辦了黑面琵鷺一系列的生態之旅;持續舉辦論壇,邀請多方跟進中石化安順廠污染案後續處理。楊永年教授認為,「人社的角色是多層面的,既可透過個案研究協助做跨國合作、實地參訪,同時跟當地溝通、協調、合作,創造多贏的結果。」

(詳盡完整全文收錄於 成大人文社會科學中心,《微光成炬》)                                                                      瀏覽次數: web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