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珩老師專訪影片
【人文素養鏈結在地規畫 注入高齡社區全新生命力──張珩】
「從人文素養思維,注入更多想像和生命力,讓社區重生。」
「來南部唸書?才不是大家想像的都騎山豬!」
成大建築系特聘教授張珩,以高齡者生活行為與鄰里實質環境關聯為計畫議題,整合平台關心社區內與高齡者成功老化相關的廣泛性社區規畫與設計因子,以改善高齡者的實質生活環境,達到高齡者成功的在地老化。由高齡者計畫深耕臺南在地的張珩教授,開玩笑的表示南部才不可怕,南部很陽光、很溫暖,只是需要一些些整理和時間,讓更多人看見這裡的美好。
高齡永續居住規畫,從社區環境共好出發
臺灣人口面臨快速老化,高齡者的實質環境成為重要議題,張珩教授以高齡者的生活行為與實質生活環境為軸,結合社區實質環境規畫設計,從高齡者社區實質環境條件、高齡者交通使用行為、高齡者運動休閒環境使用行為四個面向出發,執行研究計畫期待能夠提升高齡者的實質生活環境品質。
扣合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指標SDGs,張珩教授著手執行的高齡者計畫當中以永續發展出發,鏈結「居住環境」當中的永續社區發展與永續居住行為,希望能夠與住宅的永續規畫相輔相成,形成永續居住環境的規畫基礎,「舉例來說,我們會希望目前可以先將空間整理好,也許以後規畫成一種營運模式,讓社區可以有財力收入,老人家們、外配、居民都能夠來打工,發展成計畫性的經營模式。」
打造「療癒」永續空間,再造在地社區全新樣貌
張珩教授和計畫團隊,以及參與計畫的學生們,落地實際社區場域,從盤點社區資源,以及重新整理、規畫空間出發,期待日後不但可以經營餐飲,更能夠發展住宿,讓社區以外的遊客進到這個社區的場域當中享受空間幽靜、體會自然當中的空氣流動,而居民們同時也將社區的改變都看在眼裡──原來人煙稀少的社區,現在有了全新的樣貌。
計畫團隊將社區定位成每一個都市人的「療癒空間」,希望讓在城市當中生活每一個疲憊的靈魂,可以來到這邊療癒身心,充飽電後再回到城市當中工作;假設過程中真的愛上鄉下、看見這裡的美,也很歡迎留下甚至就在這邊住下來。張珩教授勾勒了一個獨屬於位在臺南這所充滿活力的成功大學才有的樣貌,溫柔地表示南部很好、很陽光,鄉下人口外流也不是件悲慘的事,只是需要一點時間整理,也慢慢地把一些原來就很不錯的地方發展得更好。
人文、科技、工程跨域合作,匯聚未來無限創新可能
張珩教授眼裡的建築以及建設,從來就不只是「打造美麗的建物」而已,更多的是對人的尊重,「我覺得一個好的建設並不只是打造一個漂亮精緻的房子而已,反而是你願不願意用心去瞭解,甚至思考怎麼讓人和自然產生連結,注入生命發展的動力和活力,這才是最重要的地方。」關於建築與人文的結合,張珩教授有他獨到的一套美學——讓每一個高齡者社區,都可以帶進所有美好的想像與未來,從建設出發涵養人文素養,用生命力帶動社區重生。
成功大學辦學迄已九十載,以理工起家結合人文厚實底蘊,鏈結人文、社會、科學培養多元跨域量能,發揮重要國際影響力;張珩教授提到,現今人社中心著手的計畫,正是在進行理工與人文結合的這塊專業,「人社中心像是校內老師間的合作平臺,從人社中心出發,讓各領域專業的老師們可以進行分工,並且扮演不同角色讓成大發展茁壯。」
(詳盡完整全文收錄於 成大人文社會科學中心,《微光成炬》) 瀏覽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