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明老師專訪
【永續城鄉營造 在地實踐共學共作——陳世明】
「期待未來人文社會領域能夠更積極,與工程科技連結,引領臺灣城鄉社會發展的方向。」
108年9月25日在成功大學舉辦的教師節慶祝大會上,成大建築學系副教授陳世明以積極在教學上提出前瞻規劃、傳遞知識予社會、帶動地區發展,獲得「大學創新與大學社會責任」優良教師表揚。當時陳世明教授正忙著成大人文社會科學中心(人社中心)主推的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 (簡稱USR)計畫第一期(107-108年),負責主持並執行「永續城鄉營造──社會創新型USR資源中心建構計畫」。完成第一期計畫後,陳世明教授並未停歇,接著著手參與協助進行USR第二期計畫「相伴2026:齡感生活微社群行動網」,持續努力為成大、為社會奉獻一己之力。
進入人社中心 跨領域互動展格局
從1999年開始在臺南市舊城歷史區域進行相關的經營,因為921地震所延伸出來的在地人關心在地事的重建機制,當時的文化建設委員會在之後成立了各縣市的社區營造中心,陳世明教授即藉由社區營造中心去協助臺南市社區參與的各種可能性。
執行多項計畫 頗具特色影響深遠
「永續城鄉營造──社會創新型USR資源中心建構計畫」是當時的林從一副校長主持,而陳世明教授在人社中心擔任該計畫執行長所參與的計畫,此計畫乃是在成大高教深耕計畫下,所試圖提出的整體USR計畫佈局,而於2018年提出的第一期USR的核心計畫。希望藉由「南臺灣社會創新型USR資源中心」的建構,一方面,在校內建立「實踐型教學知識(E-PCK)整合平臺」,發展實踐型教師社群、課程教學及場域實作。另一方面,在校外則藉由設立在地工作站駐點,推動實踐場域的經營,以成大USR資源中心引導學校的師生,進入以臺南為主的場域,與在地組織、公部門、在地業師、非營利機構、企業等,在共學共作過程中,共同展開在地發展的可能性。
在地實踐印象深刻
「永續城鄉營造──社會創新型USR資源中心建構計畫」在校外的實踐場域經營,臺南市官田、六甲是主要的鄉村區實踐場域,設定並發展了「農業廢棄物循環再利用」、「友善耕種與學校供餐」與「溼地永續環境發展與聚落再生」的議題。臺南市安平、舊城場域是都會區實踐場域,有「社區參與中的意義幸福營造」、「社會價值與文創產業發展」和「支持性環境營造」等議題。同時還接受屏東縣政府委託,跨界到竹田,進行「高齡失智友善社區營造」計畫。而USR第二期計畫「相伴2026:齡感生活微社群行動網」,更將觸角延伸到海外,連結到日本千葉大學的預防醫學中心,讓成大的USR計畫,不只是在地發展,也和國際接軌。
對於人社中心,陳世明教授有兩個期許:「因為成大是理工學院起家,但是人文社會的發展,對於工程科技領域,其實是非常重要且關鍵的,所以我期待人文社會領域能夠連結並引領工程科技領域的方向。也就是說,人文社會領域應該怎麼樣跟工程科技領域做相關跨領域的互動,而結合出各種的可能性。這是第一個期許。」第二個期許,是希望藉由生活實驗室的經營,讓研究、教學跟實踐能夠三者合一。他謙虛地說:「我個人所學有限,領域專長也有所限,不過在人社中心結合各領域專家,是有機會透過在地實踐的過程,繼續能夠奉獻個人的力量,使大家能一起讓人文社會領域與工程科技連結並引領臺灣城鄉社會發展的方向。」
(詳盡完整全文收錄於 成大人文社會科學中心,《微光成炬》) 瀏覽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