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董旭英老師專訪影片

【建構E-PCK整合平臺 有效提升教學機能──董旭英】

「在AI的這一個世代,人社中心可以幫助人找到自我的價值。」

自2010年8月來到成大教育研究所擔任教授開始,擁有美國密西西比州立大學社會學博士資歷,如今也是教育研究所所長的董旭英,即以嚴謹的教學態度、親切輕鬆的肢體表情和深入淺出的話語,將其在教育社會學、服務學習、戶外教育、計量研究與社會調查等學術領域的專長傾囊相授。

緣起:從協助到核心 推動USR國際平臺

接任成大人社副主任後,董旭英教授繼續處理成大所有與社會責任相關的活動或是課程規畫裡的效益評估,也負責評量成大著手推動社會責任的事務與計畫,更著手推動成大社會責任實踐計畫朝向國際性發展。最具體的成效是希望從東南亞出發,建構一個大學社會責任的推動平臺。當時成大就舉辦偏鄉與弱勢輔助的東南亞合作會議,與會者除了臺灣的一些專家、成大的團隊成員外,還邀請推動社會責任方面非常有成就的泰國大學教授、新加坡社會科學大學教授、新加坡國家發展部第二部長,以及香港較具規模的非營利機構(NGO)仁愛堂的社會服務部主管。他說:「雖然與會的人不多,但是他們的影響力卻蠻大。」

實踐:建立E-PCK平臺 運作出卓越成效

董旭英教授是建構實踐型教學知識(E-PCK)整合平臺的核心運作成員,主要工作包括實踐型課程評量、教學成效評核、社會影響力評估和推動實踐型教學教師社群等項目。在成大人社中心推動社會責任的整個計畫裡有個很大的特色,就是實踐社會責任的活動、課程,要回歸到提升教學的機能。成大推動社會責任,除了希望盡到一個大學對社會的責任,對地方服務和對社區的幫忙能夠永續以外,應該要思考對於整個大學的知識建立,甚至在教學過程中有什麼樣的刺激?有什麼樣的改善?

嘗試:培養互動專家 發展模式二知識

董旭英教授進一步解析,在成大建立的模式二知識系統裡,成大是屬於學術專家,怎麼樣在真實生活去接觸那些有著豐富生活經驗的民眾(可稱作俗民專家),並幫助俗民專家整理他們的生活經驗,建構一個有系統、有概念性的知識體系?此時就需要「互動專家」協助。當學術專家不知道怎麼樣和俗民專家聯絡溝通時,就需要互動專家。社會工作、社會學、心理輔導、社會教育、心理學的學生,就很適合培養成互動專家,如果學術專家有足夠的訓練與經驗,也可以培養變成一個互動專家。

延續:提升社會責任 維持對社區關懷

USR計畫只是人社中心其中的一個工作項目,但不可否認的是,這項工作目前是人社中心最重要且最有特色的活動。董旭英教授覺得人社中心應該可以再提升整個社會責任的廣度與深度。近二十年來數位發展非常快速,AI人工智慧這部分也突飛猛進,但,具有社會學背景的董旭英教授很擔心人們的精神文化追不上物質文化,科技進步反而帶給人類迷惘與迷思。在AI的這一個世代,成大人社中心可以探討如何從教育和各種活動去鞏固人類的情感跟情緒,並幫助人們找到自我的價值。

(詳盡完整全文收錄於 成大人文社會科學中心,《微光成炬》)                                                                      瀏覽次數: web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