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宋立文老師專訪影片

【搭建偏鄉學校中央廚房 構築教育現場與社會實踐的永續橋──宋立文】

「參與人文社會科學中心計畫,搭建偏鄉學校中央廚房的過程,需要來自不同領域角度的觀點及互助共創,對我而言,它不只是一個研究或專案,而是一個生命現場的互動。」

成大建築系助理教授,同時也是人文社會科學中心社會實踐組組長的宋立文教授,數年前因建築學系的陳世明副教授,開始參與人文社會科學中心的社群討論活動,一起談高齡社會的未來,當時沒有任何目的性,純粹只是分享彼此所得。二十多個不同領域的老師互相激盪,卻促成了彼此的對話,甚至發展了一個小小的研究的專案,於屏東縣竹田鄉的失智友善社區中推動,過程中認識了許多不同領域的老師,一起嘗試許多不曾經歷的事,至今他仍在人文社會科學中心從事這樣跨領域的互動。

蓋中央廚房 蓋一座照顧偏鄉孩子的城堡

關於推動教育部國教署偏鄉學校午餐計畫,宋立文教授表示,臺灣有許多偏鄉學校,支付一樣的餐費,但品質卻不是那麼理想,更缺乏友善農產品的選擇,常因經費、學生人數、地處偏遠、食材採購不具經濟規模、運輸成本高、無冷凍鏈、難以聘請相當人力等因素,使得供餐品質受影響,參與計畫討論過程,發現臺灣偏鄉和自己在學校裡時想像的不太一樣,因此開始對議題產生興趣,一開始大家提出政策上的建議,國教署覺得實用,且行政院也將其變成執行政策,因而嘉惠更多偏鄉角落。

「…我們開始幫偏鄉學校蓋中央廚房,讓一個廚房可以同時供應多間學校用餐,透過聯合採購將成本降低,使廠商更有意願送品質更好的食材到學校,藉由計畫,我們更進行一千三百多個學校的採購系統性統整,人文社會科學中心更號召北、中、南、東建築系老師一起參與這個方案,目前獲得很多有趣且正向的回饋」,對他而言,這不只是蓋一個房子、一間廚房,而是發展一個教育場域、一場生命對話,甚至是實踐構築一座可以照顧偏鄉孩子城堡的夢。

計畫最終的核心是「人」,過程中需將不同人、部門的想法彙整在一起,並且需考量到孩子、營養師、未來使用廚房的廚師的需求,每個人、每個層面看到及顧慮的事都不同,所以就不能單以建築的角度看待。

跳脫固守的邏輯秩序 看見新事物

如何讓中、小學教學現場的老師理解,團隊在學理上討論的內容將怎麼樣落實在學校,溝通的過程讓宋立文教授印象很深刻。「當更多人產生共鳴時,也就願意克服技術的困難,成為整個計畫的助力。」這樣踏出教室、走進偏鄉、跨領域討論的氣氛,往往能觸發許多想法,大家的角度和進行研究的出發點不同,除了能夠彼此學習、帶來啟發,更可跳脫原本的思考模式,再回到自己的專業上辯證可能的解決方法,在往後的研究路上,也更能調整自己的方法、理論,發展出更多可能性。

科技發展更人文 讓社會往幸福的方向前進

宋立文教授感慨,現今社群媒體的發展讓知識更混亂,是或非的界限也愈來愈模糊,大專院校中有很多富有學養的老師以及年輕有創意的同學,若好好連結將可以擦出更好的火花,思考人類未來時,能夠提出更好的答案,並培養社會責任感。

「建築」是個結合工程和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科,很多時候會因為這樣跨領域參與而獲得自我辯證,對宋立文教授而言,人文社會是如何生活在這個社會上的指南針,它會提醒「我」的決定是否對別人有益,以及「我們」的決策對未來是好或壞。

(詳盡完整全文收錄於 成大人文社會科學中心,《微光成炬》)                                                                      瀏覽次數: web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