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祥樂隊《我庄三部曲》--成功大學搖滾場
【活動資訊】
I 主題:生祥樂隊《我庄三部曲》--成功大學搖滾場
I 演出者:生祥樂隊
I 時間:2021年11月8日(週一)晚上6:00
I 地點:臺南市美術館二館2樓-跨域展演廳(地址:台南市中西區忠義路二段1號)
I 指導單位:客家委員會
I 主辦單位:國立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國立成功大學客家研究中心、生祥樂隊
I 協辦單位:山下民謠
I 特別致謝:美濃區(鎮)廣林里鄒傅秀英同鄉、鄒盛文校友、蔡昆奮校友
【內容簡介】
《我庄三部曲》 2009年,永豐與生祥起了一個創作念頭,想回溯他們所生長的村庄在現代化與工業化過程中的內外在對話。2013年5月出版的《我庄》專輯開場即以標題曲鋪排美濃自給自主的農業節氣文化與聚落地理格局,接著觸及現代化教育與階級分化、爬升的關係,以及村落作為生活整體與生命主體在教學體系中的缺席。
專輯的書寫核心不單是現代化機制,更是其與農民的合謀。在〈草〉中,生祥吟唱「恨」與「灑」二字長達六、七秒,在以農養工政策中追求高畝產的農民對草的痛恨、對農藥的依賴,盡在其中。村裡迎來〈7-11〉,映照自身的落寞與對未來的無力,但做為夥房背靠的〈化胎〉仍在召喚,而燕子在天空努力畫出歸鄉的路線。
工業茁壯後,並非一去不復返。多年後它們回饋難以承擔的環境污染。2016年生祥樂隊發表第二部--《圍庄》專輯。以〈欺我庄〉、〈日曆〉破題,專輯描述石化工業如何利用地方派系的矛盾,吸引農村勞動力,最終改變了農業生產方式與地方治理。
污染長期〈圍庄〉下,悲劇日常化:自然環境、農漁業與人體受到危害,信仰面臨崩解。但專輯敘事並非採取二元對立的「污染者-受害者」架構,因此失望也無被絕對化。在〈毋願〉中,我們認識了受害者群體的多重立場,聽到抗爭挫敗後的青年回音。即便空污層層進迫,時間放〈慢〉,村中老者仍讓我們見識受害者的堅韌,行動者甚至以身作則,呼籲〈戒塑膠毒〉。
有心者或許注意到,《我庄》專輯名稱的英譯不是My Village 或Our Village,而是i-Village。若把村落視為人的本我,則《我庄》、《圍庄》專輯試圖追蹤村落本我面臨現代化與工業化的辯證,亦即--類似佛洛依德的概念,村落自我的形成過程。那麼到了我庄三部曲的終篇,《野蓮出庄》專輯所談論的,似乎就是村落的本我了。
我庄的連作立基於一個問題意識:如何在農村保留更富足的多樣性選項,累積足夠的自然、社會文化資本,以面對愈來愈不確定、脆弱的、充滿疑問的全球化時代。〈野蓮出庄〉追蹤野蓮身世的流轉,試圖向我們指出,也許問題的答案仍在農村--這個鑲嵌於都市與自然之間,半人工半自然、糧食自給自足的故鄉。
專輯中入歌的食物是否足以代表村落本我,恐怕得出動道行高超的人類學家夥同社會心理學者,方能得出公論。但有趣的是,入選的食物並非從「最有代表性」、「最具特色」或「最美味」等流行命題出發。
離鄉前一碗,歸鄉後一碗,開場歌〈好食毋當面帕粄〉點出村民之眷戀米食;〈豆腐牯〉肩挑巡迴的,是村裡必備的植物蛋白質。在〈對面烏〉的種植生態與製作過程中,照見幽微但堅韌的母性。〈打烏子〉即龍葵,是善旅的旱地野菜,從江南到台灣,各有做法與稱呼。最後〈菜乾〉曬出食物保存、保種之於糧食安全與農業傳承的重要性。
【團隊簡介】
生祥樂隊的成員有:林生祥/六弦月琴、電月琴、主唱,大竹研/吉他,早川徹/電貝司、電鋼琴,吳政君/打擊樂器,福島紀明/鼓,黃博裕/嗩吶、管子,及詩人鍾永豐。永豐與生祥的詞曲合作,始於1998年交工樂隊時期的「我等就來唱山歌」專輯,至今已發表十張專輯。鍾永豐拿過兩屆金曲獎最佳作詞人獎座,林生祥則有十座金曲獎、十座金音創作獎、兩座金馬獎及一座台北電影獎。
日本籍的大竹研與早川徹分別於2006及2009年加入,吳政君則於2011年成為團員,福島紀明和黃博裕則於2014年成為團員;樂手皆有爵士樂的即興修養,每一次的現場演出,均有令人驚喜的表現。生祥樂隊關注農工、環境議題,音樂上則以台灣傳統音樂元素為基底,並協調西方當代音樂。
生祥樂隊從2001年走向國際,巡迴歐、亞、美洲等十幾個國家,2018年7月登上紐約中央公園Summer Stage,把臺灣獨樹一格的農村搖滾傳到國際。
I 主題:生祥樂隊《我庄三部曲》--成功大學搖滾場
I 演出者:生祥樂隊
I 時間:2021年11月8日(週一)晚上6:00
I 地點:臺南市美術館二館2樓-跨域展演廳(地址:台南市中西區忠義路二段1號)
I 指導單位:客家委員會
I 主辦單位:國立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國立成功大學客家研究中心、生祥樂隊
I 協辦單位:山下民謠
I 特別致謝:美濃區(鎮)廣林里鄒傅秀英同鄉、鄒盛文校友、蔡昆奮校友
【內容簡介】
《我庄三部曲》 2009年,永豐與生祥起了一個創作念頭,想回溯他們所生長的村庄在現代化與工業化過程中的內外在對話。2013年5月出版的《我庄》專輯開場即以標題曲鋪排美濃自給自主的農業節氣文化與聚落地理格局,接著觸及現代化教育與階級分化、爬升的關係,以及村落作為生活整體與生命主體在教學體系中的缺席。
專輯的書寫核心不單是現代化機制,更是其與農民的合謀。在〈草〉中,生祥吟唱「恨」與「灑」二字長達六、七秒,在以農養工政策中追求高畝產的農民對草的痛恨、對農藥的依賴,盡在其中。村裡迎來〈7-11〉,映照自身的落寞與對未來的無力,但做為夥房背靠的〈化胎〉仍在召喚,而燕子在天空努力畫出歸鄉的路線。
工業茁壯後,並非一去不復返。多年後它們回饋難以承擔的環境污染。2016年生祥樂隊發表第二部--《圍庄》專輯。以〈欺我庄〉、〈日曆〉破題,專輯描述石化工業如何利用地方派系的矛盾,吸引農村勞動力,最終改變了農業生產方式與地方治理。
污染長期〈圍庄〉下,悲劇日常化:自然環境、農漁業與人體受到危害,信仰面臨崩解。但專輯敘事並非採取二元對立的「污染者-受害者」架構,因此失望也無被絕對化。在〈毋願〉中,我們認識了受害者群體的多重立場,聽到抗爭挫敗後的青年回音。即便空污層層進迫,時間放〈慢〉,村中老者仍讓我們見識受害者的堅韌,行動者甚至以身作則,呼籲〈戒塑膠毒〉。
有心者或許注意到,《我庄》專輯名稱的英譯不是My Village 或Our Village,而是i-Village。若把村落視為人的本我,則《我庄》、《圍庄》專輯試圖追蹤村落本我面臨現代化與工業化的辯證,亦即--類似佛洛依德的概念,村落自我的形成過程。那麼到了我庄三部曲的終篇,《野蓮出庄》專輯所談論的,似乎就是村落的本我了。
我庄的連作立基於一個問題意識:如何在農村保留更富足的多樣性選項,累積足夠的自然、社會文化資本,以面對愈來愈不確定、脆弱的、充滿疑問的全球化時代。〈野蓮出庄〉追蹤野蓮身世的流轉,試圖向我們指出,也許問題的答案仍在農村--這個鑲嵌於都市與自然之間,半人工半自然、糧食自給自足的故鄉。
專輯中入歌的食物是否足以代表村落本我,恐怕得出動道行高超的人類學家夥同社會心理學者,方能得出公論。但有趣的是,入選的食物並非從「最有代表性」、「最具特色」或「最美味」等流行命題出發。
離鄉前一碗,歸鄉後一碗,開場歌〈好食毋當面帕粄〉點出村民之眷戀米食;〈豆腐牯〉肩挑巡迴的,是村裡必備的植物蛋白質。在〈對面烏〉的種植生態與製作過程中,照見幽微但堅韌的母性。〈打烏子〉即龍葵,是善旅的旱地野菜,從江南到台灣,各有做法與稱呼。最後〈菜乾〉曬出食物保存、保種之於糧食安全與農業傳承的重要性。
【團隊簡介】
生祥樂隊的成員有:林生祥/六弦月琴、電月琴、主唱,大竹研/吉他,早川徹/電貝司、電鋼琴,吳政君/打擊樂器,福島紀明/鼓,黃博裕/嗩吶、管子,及詩人鍾永豐。永豐與生祥的詞曲合作,始於1998年交工樂隊時期的「我等就來唱山歌」專輯,至今已發表十張專輯。鍾永豐拿過兩屆金曲獎最佳作詞人獎座,林生祥則有十座金曲獎、十座金音創作獎、兩座金馬獎及一座台北電影獎。
日本籍的大竹研與早川徹分別於2006及2009年加入,吳政君則於2011年成為團員,福島紀明和黃博裕則於2014年成為團員;樂手皆有爵士樂的即興修養,每一次的現場演出,均有令人驚喜的表現。生祥樂隊關注農工、環境議題,音樂上則以台灣傳統音樂元素為基底,並協調西方當代音樂。
生祥樂隊從2001年走向國際,巡迴歐、亞、美洲等十幾個國家,2018年7月登上紐約中央公園Summer Stage,把臺灣獨樹一格的農村搖滾傳到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