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生劫運V2.0》放映座談
主題:《樂生劫運V2.0》放映座談
講師:平烈浩(導演)
與談:巫宛蓉、黃淥(青年樂生聯盟成員)
時間:2020年10月31日(六)下午2:30-5:00
地點:成功大學學生活動中心國際會議廳第一演講室(光復校區)
主辦單位: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
──────
去年成大人社中心「沒有歷史的人」論壇,邀請了青年樂生聯盟的成員共同討論了樂生療養院的保存議題。歷經十多年,這場運動從何而來,走向何處?在「隔離」成了日常用語的2020年,我們想邀請您一同來了解臺灣歷史中的隔離政策,及醫療、發展所牽動的政治。並且也看見,這場運動如何秉持「每一個人的尊嚴都要被重視」的原則,讓每一位院民、每一位成員的想法,都被穩穩實實地接受與考慮,讓共享協作真正地實現。
【影片介紹】
樂生療養院是日治時期設立的痲風病(癩病/漢生病)院,早期由於錯誤的隔離政策,使得樂生院民常年遺世獨居於此,過著與世隔絕的日子。而今,他們面臨另一場真實的壓迫,現代化的捷運駛進樂生,再次將他們從辛酸血淚所建立的家園中驅離,一生背負痲風污名的院民,萬萬沒想到晚年還要再度面臨被強制遷離家園的命運,不過這次他們不再沉默,選擇奮力一搏,用他們瀛弱身軀背後的靈魂,對抗不公不義。本片作者從2005年開始花了五年的時間,拍了600捲DV素材,要從這龐大數量的素材中編輯成一個故事,事實上是不切實際也無法確切反映當今紀錄片作者工作的狀態與「運動」的需求,故本片作者是以建置「樂生影音資料庫」的模式作為一種知識分子的社會實踐,提出了以資料庫作為一種紀錄方式的新可能。
※樂生劫運V2.0/平烈浩/台灣 / 2010 / 76分鐘 / DVD / 國台語 / 中文字幕
【導演簡介】
平烈浩,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畢業,曾服務於台灣立報,2007年起參與國科會「數位典藏」計畫中之「公民行動影音資料庫」,專門負責拍攝樂生相關議題、執行「樂生影像資料庫」建置。 紀錄片作品:《樂生劫運V2.0》、《穿越霧峰到林家》紀錄片攝影、高雄市立美術館藝術家紀錄片拍攝製作、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委託哈瑪星臺灣鐵道館建館紀錄拍攝、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委託大林蒲地方紀錄片拍攝製作。
【與談人簡介】
巫宛蓉,黃淥,青年樂生聯盟成員。聲援、參與樂生保留運動多年,接待各國友人、各級學生認識與導覽樂生院空間與歷史,召集志工訪談、書寫樂生故事,並籌辦樂生兒童營、社區學校、空間修繕、醫療訪調、文物整理、策展、版畫創作、影像紀錄等不同主題工作坊,以各種形式探尋、保存即將流逝的記憶,並嘗試再現與發聲。
講師:平烈浩(導演)
與談:巫宛蓉、黃淥(青年樂生聯盟成員)
時間:2020年10月31日(六)下午2:30-5:00
地點:成功大學學生活動中心國際會議廳第一演講室(光復校區)
主辦單位: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
──────
去年成大人社中心「沒有歷史的人」論壇,邀請了青年樂生聯盟的成員共同討論了樂生療養院的保存議題。歷經十多年,這場運動從何而來,走向何處?在「隔離」成了日常用語的2020年,我們想邀請您一同來了解臺灣歷史中的隔離政策,及醫療、發展所牽動的政治。並且也看見,這場運動如何秉持「每一個人的尊嚴都要被重視」的原則,讓每一位院民、每一位成員的想法,都被穩穩實實地接受與考慮,讓共享協作真正地實現。
【影片介紹】
樂生療養院是日治時期設立的痲風病(癩病/漢生病)院,早期由於錯誤的隔離政策,使得樂生院民常年遺世獨居於此,過著與世隔絕的日子。而今,他們面臨另一場真實的壓迫,現代化的捷運駛進樂生,再次將他們從辛酸血淚所建立的家園中驅離,一生背負痲風污名的院民,萬萬沒想到晚年還要再度面臨被強制遷離家園的命運,不過這次他們不再沉默,選擇奮力一搏,用他們瀛弱身軀背後的靈魂,對抗不公不義。本片作者從2005年開始花了五年的時間,拍了600捲DV素材,要從這龐大數量的素材中編輯成一個故事,事實上是不切實際也無法確切反映當今紀錄片作者工作的狀態與「運動」的需求,故本片作者是以建置「樂生影音資料庫」的模式作為一種知識分子的社會實踐,提出了以資料庫作為一種紀錄方式的新可能。
※樂生劫運V2.0/平烈浩/台灣 / 2010 / 76分鐘 / DVD / 國台語 / 中文字幕
【導演簡介】
平烈浩,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畢業,曾服務於台灣立報,2007年起參與國科會「數位典藏」計畫中之「公民行動影音資料庫」,專門負責拍攝樂生相關議題、執行「樂生影像資料庫」建置。 紀錄片作品:《樂生劫運V2.0》、《穿越霧峰到林家》紀錄片攝影、高雄市立美術館藝術家紀錄片拍攝製作、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委託哈瑪星臺灣鐵道館建館紀錄拍攝、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委託大林蒲地方紀錄片拍攝製作。
【與談人簡介】
巫宛蓉,黃淥,青年樂生聯盟成員。聲援、參與樂生保留運動多年,接待各國友人、各級學生認識與導覽樂生院空間與歷史,召集志工訪談、書寫樂生故事,並籌辦樂生兒童營、社區學校、空間修繕、醫療訪調、文物整理、策展、版畫創作、影像紀錄等不同主題工作坊,以各種形式探尋、保存即將流逝的記憶,並嘗試再現與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