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資訊】
☉ 主題:重新看待大學社會責任下的教師參與
☉ 時間:114年3月28日(五)14:10-16:10
☉ 地點:力行校區社會科學院三樓演講室
☉ 主辦單位:國立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
☉ 合辦單位:台灣心理學會
☉ 主持人:楊政達(國立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主任)
☉ 主講人:黃榮村(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名譽教授)
☉ 通識認證報名:前往報名
☉ 校外人士報名:前往報名
【演講摘要】
1. 先說明台灣的大學教師參與社會事務小史。日治、二戰、國共內戰,政府撤退來台之後,台灣的大學師生經常在社會改革與改進上,扮演重要角色,產生重大影響,這裡面當然有特殊的政經與社會歷史因素,與歐美日的大學傳統大有不同,其中尤以在參與校園民主化、黨外運動、環保運動、教育改革行動、與各類公民運動時,最為明顯。試舉台大政治地景與台灣環境運動為例。
2. 但該一傳統,在倡議與執行一流大學計畫、頂尖大學、與卓越研究中心之後,大有不同。這些促進計畫在執行11年後,改往高教深耕計畫發展,並結合過去的教學卓越計畫後,局面又有所不同,且發展出具有社區與社會參與色彩的USR,在過去八年多來已有一定成果。
3. 這是一段三部曲,各已履現了部分階段性功能,之後最好做法應係設法再釐清USR的本意。當代好大學的本質在於專業、跨域、國際移動、推動形塑國家火車頭、與從事各行各業優秀及領導人才之培育,所以大學應與台灣社會已經成形,且具有號召力的民間組織做好分工整合,各就其特色與宗旨做好自己最擅長有影響力的工作,而非大家都去做類似工作。
一流大學應多參與影響國內外相當巨大的議題,運用其專業、跨域、與國際流動能力,以充分發揮其應盡之大學責任。如在參與協助處理全球氣候變遷、能源、AI、本土技術創新、與未來社會層面等項工作而言,大學教師與學生應協助研議出在專業跨域創意與政策因應上的最佳參與方案,當為推動USR上之重點。這是一種與時俱進的作法,並宜同時主導大學與教研服務等制度上的有效設計及誘因,責成政府部門做好應負的責任,以達成在不同變動時代下,能夠兼顧在地優勢與國際競爭,做好大學應該有責任來完成的階段性目標。
【主講者小檔案】
黃榮村教授1947年出生於臺灣彰化,1965年曾就讀於臺大歷史系,後轉往臺大心理學系修讀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1976年畢業於臺大心理學系博士班,成為創系以來第一位博士班畢業生,專長為認知心理學與人類知覺。1977年開始執起教鞭,服務母系,共二十餘年,曾任哈佛大學訪問學者;Carnegie-Mellon 大學、St. Louis大學、與UCLA 客座教授等。921大地震後,2000年以行政院政務委員身分出任九二一重建會執行長,2002年轉任教育部長,2005年任中國醫藥大學校長。2020年出任考試院院長。
黃榮村教授自學界跨足政界貢獻所長,不忘初衷,追求公平正義,長期關注臺灣教育發展與社會脈絡,年輕時便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由於其獨特的心理學背景與教育專長,在從事教職多年後被賦予各項重任,肩負起大眾的期待在不同領域發揮所長、服務社會。出版作品涵蓋心理學、教育與文學領域,包括詩集《當黃昏緩緩落下》、《生命之歌》,921地震專書《臺灣921大地震的集體記憶》、《921震後20年紀事》,以及譯注經典《啓示的年代》。黃榮村教授以「以蒼生為念」為信念,長期關注臺灣教育與社會發展,其學者風範與人文情懷是教育界與學術界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