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資訊】
☉ 主題:「AI也有國籍?主權AI與國家認同」人社國際前瞻論壇
☉ 時間:114年5月12日(週一)13:10~15:10
☉ 地點:國立成功大學成功校區圖書館B1會議廳
☉ 主辦單位:國立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
☉ 主持人:楊政達(國立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主任)
☉ 與談人:
李國君(國立成功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
高格孚(法國里昂大學政治學院政治學系副教授)
許志仲(國立成功大學統計學系副教授)
☉ 通識認證報名:前往報名
☉ 校外人士報名:前往報名
【活動宗旨】
隨著生成式人工智慧(AI)技術在全球迅速崛起,各國紛紛投入大量資源參與AI軍備競賽,科技與文化主權的議題也因此日益受到關注。在這個數位時代,我們是否曾深思,與生成式AI互動時,這些回應是否真實反映了我們的價值觀與文化特性?面對當前挑戰,「主權AI」(Sovereign AI)作為保障數位主權與國家安全的關鍵策略,正越來越受到關注。主權AI強調一國對AI技術與數據的自主掌控,不僅能有效防範外來技術對本地語言與文化的侵蝕,更能確保國家在數位時代中維持科技與文化的主體性。
在網際網路發達、資訊快速流通的時代,我們持續受到來自各地的文化影響。而隨著兩岸關係日趨緊張,中國更是透過多種途徑對臺灣施加影響,科技平臺如 TikTok 和小紅書,無形中塑造臺灣民眾的價值觀與文化認同。自2022年底ChatGPT問世以來,生成式AI技術以其高效能與便捷性在全球掀起熱潮。然而,這些技術的基礎建立在龐大的數據訓練之上,大型語言模型並未針對用戶的背景文化進行調適,從而帶來了文化滲透的風險。以OpenAI的ChatGPT為例,儘管提供中文選項,其實際應用中卻顯示出偏向簡體中文及其文化背景的傾向。由於臺灣在地理、人口規模與網路資源方面的差異,其本地數據在AI訓練資料中的比例偏低,導致ChatGPT在表達上常受到中國語言習慣的影響。例如,「影片」被翻譯為「視頻」,「硬碟」被稱為「硬盤」,「馬鈴薯」變為「土豆」,而「透過」則改為「通過」。這些語言差異看似細微,但隨著長期使用,可能逐漸改變臺灣使用者的語言習慣與文化認同。此外,中國近年積極推動本土AI技術,推出如「文心一言」等大型語言模型,並藉此收集用戶行為數據。當臺灣用戶使用這些平臺時,中國可以透過後端分析大量資訊,潛移默化地影響臺灣社會文化與價值觀。這種文化滲透與影響,不僅對臺灣的數位主權構成嚴重威脅,更可能危及臺灣的民主體制。
因此,推動主權AI的發展不僅是科技進步的需求,更是維護國家安全與深化文化認同的關鍵舉措。透過建立透明、安全且符合倫理的技術與數據環境,臺灣不僅能強化自身的文化自信,還能在全球科技競爭中掌握更大的話語權。本次論壇將邀請多位專家學者,從多角度探討生成式AI技術對各領域的深遠影響。我們將共同思考如何建立良好的數據環境,以及產業、政府與學術機構應如何分工合作,確保臺灣在全球數位轉型與科技競爭中,持續維護其主權、文化與核心價值。
【主講人簡介】
李國君,現任國立成功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研究領域為多媒體、生醫數位訊號處理演算法、架構、及超大型積體電路設計、演算法暨架構共同探勘方法論。
高格孚,現任法國里昂大學政治學院政治學系副教授、國圖漢學研究中心訪問學者。研究領域為認同政治、地緣政治、臺海關係。
許志仲,現任國立成功大學統計學系副教授。研究領域為多媒體資訊安全、影像處理、電腦視覺、機器學習、深度學習。
AI也有國籍?主權AI與國家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