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看不見的疾病

示意圖片

【活動資訊】
☉ 場次一:看不見的疾病——看不見的醫護體系:東南亞醫療菁英培育與支援
☉ 時間:114年5月28日(週三)10:10-12:10
☉ 地點:國立成功大學成功校區圖書館B1會議廳
☉ 主辦單位:國立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
☉ 主持人:吳易叡(國立成功大學全校不分系/副教授)
☉ 與談人:
      顏妙芬(國立成功大學護理學系/教授)
      曾育慧(國立成功大學公共衛生學系/助理教授)
      許以霖(國立成功大學全校不分系/副教授)
☉ 通識認證報名:前往報名
☉ 校外人士報名:前往報名

☉ 場次二:看不見的疾病——看不見的疾病:心疾與濁氣
☉ 時間:114年5月28日(週三)13:10-15:10
☉ 地點:國立成功大學成功校區圖書館B1會議廳
☉ 主辦單位:國立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
☉ 主持人:陳幸眉(國立成功大學護理學系/教授兼人文社會科學中心/組長)
☉ 與談人:
      吳治達(國立成功大學測量及空間資訊學系/教授)
      陳柏熹(國立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教授)
      吳威德(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通識認證報名:前往報名
☉ 校外人士報名:前往報名

【活動宗旨】
在全球化與科技的高速發展下,健康議題早已不再侷限於醫療技術的革新,而是逐步拓展至心理健康與環境永續的更深層挑戰。全球化的浪潮推動了城市化與經濟的快速成長,雖然促進了醫療資源的流動與共享,但同時帶來了生活方式的劇變、社會壓力的加劇,以及環境資源的過度消耗。這些深層變遷,不僅加速了傳染性疾病的擴散,也讓非傳染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心理疾病及癌症成為當前社會的主要健康威脅。然而,這些威脅的本質在於「看不見」:看不見醫療系統在資源分配上的不平衡;看不見心靈受傷的痕跡,導致心理疾病被忽視;更看不見空氣污染中的隱形殺手——細懸浮微粒,如何悄然侵蝕健康,增添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這些「看不見的疾病」,不僅挑戰著現有的醫療體系,更呼喚我們重新思考健康的全新定義,從個體身體到社會心理,再到自然環境的全面聯繫。

一般咸認,在醫療南向的推動上,臺灣憑藉卓越的醫療實力和國際合作經驗,成為健康照護的重要推動者,其中以成功大學護理系在東南亞的深耕最具代表性。早在2012年,成大護理系啟動「國際護理碩士及博士課程」,專注於培養來自東南亞地區的優秀護理人才,並在2022年榮獲「國際護理人才培育」首獎,這些課程協助負笈來臺深造的東南亞學生獲得先進專業知識,也讓他們學成後返回當地醫療機構,為東南亞國家的醫療體系帶來實質性提升,構建區域內知識共享與健康合作的典範模式。另ㄧ方面,心理健康則是不容忽視的挑戰,亞洲文化中對心理疾病的社會汙名化,讓患者因害怕負面標籤而不敢尋求正規的醫療協助,進而加劇心理健康問題對社會的影響。高夫曼(Erving Goffman)在其「污名理論」中指出,這種標籤化不僅導致個體的孤立與心理壓力,也削弱社會對心理健康問題的正視與應對能力,使心理健康成為現代都市化生活中不可忽視的「隱形流行病」,因此,社會人應當如何去醫治心理,也是重要的管道。

此外,環境永續對健康的影響也日益受到關注,特別是空氣污染對身體多系統的傷害,PM2.5等細懸浮微粒濃度的升高已被廣泛證實不僅會引發呼吸道疾病,還顯著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環境問題不再單純是生態挑戰,而是直接威脅人類健康的重要因素。職是,國立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將舉辦「看不見的疾病」人社前瞻論壇,以醫療及心靈照顧、環境及疾病的前瞻論壇,期望從醫療南向的發展策略、心理健康的促進途徑以及環境永續與疾病防治的整合性方案等多元視角出發,透過跨領域的協作與實踐,構建一個平衡的健康生態系統,為人類健康福祉與地球的永續發展提出更多的看法。

場次一:【看不見的醫護體系:東南亞醫療菁英培育與支援】
2016年,臺灣政府正式推動新南向政策,以深化與東南亞、南亞及紐澳等國家的經貿、文化與人力交流,為區域繁榮奠定基石。這政策不僅涵蓋經濟合作,還將醫療衛生合作列為核心領域之一,透過「醫衛合作與產業鏈發展」計畫,臺灣以醫療衛生軟實力為支點,為新南向國家提供醫療支援、人才培育及公共衛生協助。目標是縮減醫療資源分配的不平等,強化當地醫療體系的韌性,並建構更安全的區域健康網絡。

東南亞地區作為新南向政策的主要合作對象,醫療體系雖隨經濟發展有所提升,但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依然顯著。根據世衛組織的數據,東南亞國家的醫療人力資源與設施主要集中於都市,而偏遠地區居民往往無法獲得基本的醫療服務。此外,世衛組織報告指出,在東南亞的11個國家中,有6個面臨醫療人力資源的嚴重短缺,這一現實凸顯了區域內健康不平等的困境。偏遠地區居民在面對可預防疾病時,常因缺乏基礎醫療設施與人力支持而處於劣勢,加之公共醫療系統的財政限制,這些國家的醫療韌性與永續性面臨嚴峻挑戰。

2017年伊始,在「醫衛合作與產業鏈發展」計畫的背景下,成功大學醫學院國際醫療中心分別於馬來西亞的馬來亞大學及越南的胡志明醫藥大學建立海外共同研究中心,2019年成大又與泰國馬希竇大學也成立了共同研究中心,成為成大第3個海外研發基地,期盼透過學術發展促進國際人才及產業需求整合,提升區域成長並創造共同價值。另一方面,臺灣成為東南亞醫護專才的重要培育地,國立成功大學護理學系作為醫衛合作與產業鏈發展的參與者之一,通過「國際護理碩士及博士課程」,吸引來自東南亞的大量學生負笈來臺深造,這些菁英接受臺灣先進的醫療教育後,返回母國服務,進一步鞏固當地的醫療基礎。

本場次以「看不見的醫護體系」為題,旨在揭示這些隱性挑戰,並探討如何透過跨國醫療合作,構建一個兼顧身心健康的支持體系。東南亞的社會發展是否因存在各種醫療資源分配的不平等的問題,仍是一大待解的議題。而從改善醫療資源分配到推動醫療教育的跨文化融合,這些行動不僅關乎國家的健康平等,更是全球健康連結與人類福祉提升的關鍵。

場次二:【看不見的疾病:心疾與濁氣】
空氣污染作為一種「看不見的威脅」,正悄然侵蝕公眾健康。PM2.5等細懸浮微粒的長期暴露,不僅顯著增加心血管疾病與呼吸道疾病的風險,還對心理健康產生深遠影響。例如,長期處於高濃度空氣污染環境中的人群,罹患焦慮症和憂鬱症的風險顯著上升。這些污染物可以通過鼻腔進入大腦,直接影響神經系統,或誘發體內發炎反應,進而改變免疫系統,對大腦功能產生負面影響。失智症患者的相關研究亦表明,空氣污染濃度的上升會導致這類患者更多地使用心理健康服務,特別是在血管性失智症患者中,這種關聯性更為明顯。

隨著都市化與全球化的推進,空氣污染與心理疾病日益成為現代社會中的「看不見的疾病」,共同構成對個體與公共健康的雙重威脅。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和競爭壓力導致焦慮症、抑鬱症等心理疾病日益普遍。然而,在亞洲文化背景下,精神疾病常被視為禁忌,患者面臨來自社會和家庭的雙重污名化壓力。他們往往因害怕被貼上負面標籤而選擇隱藏病情,甚至延遲或拒絕治療,有些最終會選擇極端的方式來結束生命。研究指出,許多患者認為,來自社會的恥辱感「比疾病本身更糟糕」。這種污名化進一步加劇了精神疾病作為隱形流行病的特質,對個人幸福感和整體社會都造成重大影響。

在東方或亞洲文化中,這些問題尤為複雜。一方面,心理疾病的社會污名使得患者羞於啟齒;另一方面,空氣污染對健康的危害常被忽視,形成身心健康挑戰的「雙重隱形」。同時,長期處於污染環境中的心理壓力又會加劇身體健康的惡化,進一步深化健康問題的連鎖效應。

本場次將聚焦心理健康與空氣污染的交集及其誘發的相關疾病,深入探討這些隱性威脅如何通過彼此交互的方式影響現代人的身心。我們將探索通過政策制定、教育推廣與科技創新等方式,打破這一負向循環,為公眾構建更全面的健康支持體系。同時,從心理與環境的雙重視角出發,致力於打造一個促進身心與環境共生的健康生態系統。